新闻动态

千年传承话灯彩|魏晋南北朝以后古代灯具的形制演变

时间:2022/03/30

魏晋南北朝至宋元,灯烛除作为照明用具以外,逐渐成为人们在祭祀、庆典和喜庆等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用品,民间也开始普遍应用陶瓷灯具。

隋唐以后,灯具又有进一步的发展。文献中与燃灯有关的记载就有许多。如《南部焰火记》说;“炀帝香宝,宫中烛心至跋,皆用异屑,燃之有异彩数重。”

在唐宋两代绘画和壁画中,常见侍女捧烛台或燃烛的画面。宋元砖室墓中,也发现有用砖在墓室壁上砌出的灯擎图案。

1648631189526116.png

侍女捧烛台

在材质上,青铜灯具已少见,陶瓷灯具已成为主体;汉代始见的石灯开始流行;铁质、玉质灯具和木质烛台出现。由于材质运用的改变,灯具的造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,灯盏与底座分离,灯盏中没有烛扦成为唐宋时期灯具最基本的形制。民间用灯,更加讲究实用和便利。既有“长擎八尺”的高灯,也有“短攀二尺便且光”的矮灯,还有轻小易于移动,只有几厘米至一、二十厘米高的油灯和烛台。后者就是考古发掘中常见的各式陶瓷灯具和铜、铁等制作的金属灯具。

宋代,灯盏结构明显趋于简化,材质更多采取廉价的陶瓷,油灯作为日用品普及至民间。南宋梁楷《蚕织图卷》描绘的那些住在茅屋里的养蚕人家,都已点着油灯在劳作。夜禁制度消亡于宋,与灯具与灯火的普及极可能有着密切的关联。

从造型来看,宋代灯有几种类型:一类是带有承盘形座的。这一类又分为两种:

1、圆盘形灯盏,如青瓷熊灯和莲花青瓷灯;

图片

青瓷熊灯

图片

莲花青瓷灯

2、双层承盘,如三彩灯。

图片

三彩灯

这些灯具具有双重功能:插置烛把和承托灯盏,故又称为灯台或烛台;一类是各种动物器座的灯具,如黄釉狮形灯,在蹲伏的狮子背上的长方形板上,并排竖立三个高筒形灯盏,即可燃油脂,亦可插置烛把,故可称之为烛台。第二类是以卧羊和狮子为造型的烛台与圈足宽沿瓷灯;第三类是直接用碗、盘和钵等日用品为灯盏和烛托的现象日渐增多。在此基础上,宋代还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夹瓷灯或清凉盏的省油灯。这样的“省油灯”,最早出现在四川邛窑,自唐至宋。《陆放翁全集。斋居纪事》云:“书灯勿用铜盏,惟瓷盎最省。蜀有夹瓷盏,注水于盏唇窍中,可省油之半。”北京市文物研究所1999年在位于三峡库区的涪陵石沱墓地发掘出一盏省油灯,看似与普遍油盏样同,但其碟壁却是一个夹层,壁侧小圆嘴可向夹层中注水,从而达到省油的效果,这正与陆游所述基本一致。

图片

宋代·省油灯

宋代以后,文化形态开始转向民间,这使灯文化具有了广泛的传承基础与丰饶的拓展源泉,灯文化真正得以凝合、巩固起来。两宋时期的灯具与隋唐瓷灯具相比,形制更加多样,釉色更加丰富多彩。

宋代是一个社会文明和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时期,照明灯具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也有了长足的进步。其照明灯具的用途可分为实用、观赏、仪仗、娱乐和公益五大类。五类灯具各有优点,丰富了宋人在夜间的日常与社会生活。正是因为这些灯具的存在,使宋人在婚丧、节日、祭祀以及祈求丰收等传统活动中形成了与灯相关的一些民俗文化。灯具的发展和照明技术的进步为宋代社会生活及生产提供了方便,为社会风俗和社会文化的形成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。

赐烛,作为宋代帝王对臣子的一种赏赐,在统治活动中有着独特的作用。

灯与光也被作为重要的军需物资,广泛运用到城防、作战、传递信号等军事活动之中(如孔明灯、各色灯笼)。

在宋代的科举考试中,废除了唐代“燃烛夜试”(唐代科举考试,可为白天未答完试卷的考生再提供三枝蜡烛)而实行“继烛之禁”(考生需在白天规定时间完成考试,不再提供夜试蜡烛。),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正性。

宋人还发明了灯烛计时,即把计时与照明合二为一的方法。在宋代的街巷中,还出现了一些专门为民众提供照明的灯烛,形成了路灯的雏形,为后世真正意义路灯的出现提供了参考。

宋代灯具改善了宋人生产、生活的条件,对拓宽人们活动空间、丰富夜间生活、为寒窗夜读的士子们提供便利等社会活动有着重要作用。宋代灯具的发展对周边地区和民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,为明清时期灯具的繁荣打下了基础。

中国古代灯具发展最辉煌的时期是明清两代,灯具和烛台在质地和种类方面更加丰富多彩。质地上,在原有的金属、陶瓷、玉石等材质的灯具和烛台以外,增加了玻璃料丝和珐琅等新的材料。种类方面,品种繁多和式样不断翻新的宫灯,开辟了中国灯具史上的一度辉煌。

明清两代,石油和植物油作为照明燃料得以普遍应用,其中,把植物油作为制蜡原料是最重要的成就。蜡烛就逐渐成为皇宫里的宫灯和民间使用的烛台的主要燃料。在清代,制蜡工艺不断改进,许多蜡烛表面都有以盘龙或云龙为主的装饰花纹,使蜡烛自身也成为了一种工艺品。

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中国古代宫灯都是皇宫、朝廷与官府的专属用品。宫廷除有御用工匠专门做灯以外,尚需在民间采购大量的宫灯以满足宫廷节日庆典的需要。即使在清朝时期,宫廷内务府造办处专门设置了制灯作坊,也需在宫外采购,或由各地州府进贡具有地方特色的灯彩,以作宫灯使用。于是,宫灯通过这样的途径由民间进入了宫廷,又从宫廷间接的流向民间,影响着民间制灯工艺的发展。